想學習實用的教學技巧嗎?
讓素養導向不再是紙上練兵。
參加今日召集人研習,
鄭圓鈴老師細膩分析文本,
帶出一個又一個提問,手把手的指導,
每位夥伴都因老師的認真而敬佩。
老師將文類分成三種:
記敘(敘述+抒情、敘述+說理)、議論、說明,
其中記敘文又可以分成寫個人經驗和他人經驗。
今天的主角就是它!
現今會考扣除知識型試題,
最多的就是閱讀理解題。
圓鈴老師教我們設計段落提問,
有四種類型:
換句話說(詮釋)、摘要重點、
推論觀點(問觀點、做這件事的原因)、整合細節。
再搭配三種角度分析記敘文:
1.人物解決難題:
主要人物+主要人物行為+事件細節(聚焦於如何解決困難)+行為特質
2.對話內容:主要人物+主要人物對話+對話觀點
3.事件:事件內容/順序(開始+發展+轉折+高潮+結束)
為了讓參與的老師們更理解,
圓鈴老師以〈空城計〉為例,
區分意義段後,示範如何從段落中設計提問。
我們先找出困難字詞或句意,
接著從人物解難題、對話內容、事件三者,
挑一種來分析文本。
像是:司馬昭懷疑孔明無軍,
司馬懿則認為孔明不曾弄險,城中必有伏兵。
透過父子對話,將司馬懿的懷疑帶出。
下午實作〈張釋之執法〉,
老師們都能舉一反三。
有一組設計了很棒的情境題:
在張釋之審完犯蹕者後,
每個角色都召開記者會
(角色有犯人、文帝、張釋之、媒體、網路酸民),
各組選一個角色,針對此事表達看法。
共備的有趣之處在於:
能讓不同思維得以交流,
更因討論激盪出新點子。
圓鈴老師主張:「先整合,再細論。」
教師備課時,要先綜觀全文,
從森林高處俯瞰,找到路徑。
如果一開始設計課程,
就琢磨在各段句義理解,易有所局限。
整合能力非一朝一夕養成,
需長久積累才能豐厚。
願我們彼此共勉,
做孩子的引路人,
不使他們在森林中迷失方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